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1. 衣锦坊:“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2. 文儒坊:“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3. 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4. 杨桥巷:“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
5. 郎官巷: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
6. 塔巷: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泓俶仿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塔巷作了八万四千座小塔,作为藏经之用。
因其形状像宝箧,内藏印经,故称宝箧印经塔,俗称阿育王塔。但塔巷育王塔只是象征性而已。南宋后塔毁,至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纪念。巷因有过育王塔,所以称“塔巷”。
7. 黄巷: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
8. 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9. 宫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
10. 吉庇巷: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