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汉语常用字,读作chū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后延伸至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说文解字》认为“春,推也”,也即有“春阳抚照,万物滋荣”之意,故又可延伸至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意。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3.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译文: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4.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译文: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译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