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深圳海域出现布氏鲸的原因是什么?
- 2、深海水族馆布氏鲸怎么获得
- 3、布氏鲸的生活习性
- 4、布氏鲸首次主动靠近科研船,这种生物有什么习性?
- 5、布氏鲸,最神秘的鲸鱼之一,它和蓝鲸比谁的体型更大?
- 6、广西防城港海钓爱好者拍下布氏鲸捕食珍贵画面,布氏鲸是什么动物?
深圳海域出现布氏鲸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海事局的负责人介绍,深圳海域出现布氏鲸的原因与我国的规定有关,目前我国各个海域都在进入休渔期,这段时间渔民禁止下海打鱼,附近海域出现大量的鱼群。这些鱼群是布氏鲸最佳食物,大量的鱼群聚集在深圳大鹏海域,这可能是引来了布氏鲸的捕食误入近海的主要原因。
布氏鲸的胆子比较小,为了保护它,海事局让过往船只改变航道,还排除渔政船只保护,让布氏鲸能够放心安全捕食。连续两日的保护,显然海事部门的这项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没有让布氏鲸感受到惊吓和威胁,在深圳大鹏海域尽情捕食。根据海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发现的布氏鲸,两天一共4次露出海面。
此外,布氏鲸作为一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本次深圳大鹏海域发现布氏鲸,还能说明我国深圳近些年在海洋治理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我国在海洋污染治理,保护野生鱼群制定休渔期,完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官方提醒:不要靠近鲸鱼活动水域
7月3日上午,大亚湾海事局发布重要通知,将加强布氏鲸出没海域附近管控,请船舶航经相关水域保持安全航速,加强瞭望,谨慎驾驶,不要围观,不要靠近,不要投喂。建议各休闲船舶、游艇无特殊情况不进入鲸鱼活动水域,避免对鲸鱼造成不良影响。
此前,有渔民用手机拍到了一段鲸鱼浮出水面的视频,记者向国内著名鲸类研究专家、广西社科院副研究员陈默博士求证,陈默在仔细看完视频后表示:“应该是布氏鲸。”
根据文献记载,这是时隔16年后,布氏鲸再次现身大鹏湾海域。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鹏湾和毗邻的大亚湾海域,曾经是鲸豚类海洋生物的乐园。
深海水族馆布氏鲸怎么获得
深海水族馆(AbyssRium)布氏鲸的获得条件如下所示:
1、等级40000深海海葵
2、拥有100种深海海葵
3、拍座头鲸与小娼鲸的合照,一共拍1张。
布氏鲸(学名:Balaenoptera brydei)背部深灰色,腹面黄白色,平均长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长0.3米左右,头顶有两个气孔,气孔与头部尖端之间有三个平行突起,鳍相对较小,背鳍突出,呈镰刀状,下颚顶部有两排鲸须板,数量约有300个。
布氏鲸与塞鲸极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塞鲸由上领前端至喷水孔的中央脊线两侧各具一条脊线;布氏鲸由脐部到生殖孔处有一条褶沟;腰椎的棘突均向后倾。
布氏鲸是一种不经常浮在水面上的鲸鱼,它的体表常附着一些浮游生物,也是一种具有掠夺性的鲸鱼。有关其活动细节、交配习惯等方面还没有较准确的研究成果。
布氏鲸的生活习性
布氏鲸类主要食大洋性集群的鱼类,如沙丁鱼类、鳗科鱼类、鲱科鱼类和鲭科鱼类。它们也摄食小型甲壳动物如磷虾和桡足类,还摄食头足类和大洋性的红蟹。
布氏鲸不集成大群,北太平洋的布氏鲸类通常单独或2~3头为一群,12头是最大的群。它们的喷潮高约3~4m。通常呼吸4~5次后,做一次长潜水。有时在水下呼气,然后出水,此时几乎无喷潮。极少见到它们在潜水前举起尾叶。平时的游泳速度约2~7km/h,快速时可达20~25km/h,可潜至300m的深度,常看到布氏鲸类跃水。
扩展资料
布氏鲸的保护级别: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它鲸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数据缺乏(DD),2008年评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氏鲸
布氏鲸首次主动靠近科研船,这种生物有什么习性?
布氏鲸的习性是一种不常浮在水面上的鲸鱼。浮游生物经常附着在它的表面,它也是一种食肉鲸。关于它的活动细节和交配习性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布鲁氏菌体型比小布鲁氏菌大,性成熟男性至少11.2米,女性至少11.7米。雄性最长14.6米,雌性最长15.6米。布鲁氏菌病鲸的形状类似于年轻的布鲁氏菌病鲸。从鼻子到呼吸孔,后脑勺有三个凸起的脊,中间一个,两边一个。
布氏鲸属于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成年布氏鲸长11.5-14.5米,重12-20吨。背部深灰色,腹部黄白色,平均长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长约0.3米。头部有两个气孔,气孔与头顶之间有三个平行的突起。鳍比较小,背鳍突出,呈镰刀状。下顶有两排须根板,数量约300个。
布氏鲸主要食用大洋性群落中的鱼类,例如沙丁鱼,鳗科,鲱科和鲭科。他们还吃小型甲壳动物,比如磷虾和桡足类,同时吃头足类和大洋红蟹。
侧脊位于头部后方中线与侧缘之间,高度约1~2cm,后端成为浅槽。每个脊上有几根毛发,下颌前端有两排毛发。身体背部通常为蓝黑色,腹部为白色或淡黄色。靠近喉部,有一个深蓝灰色的区域向侧面延伸,并回到鳍肢。很多人腹部有一条横跨脐部的灰色带子。有的种群,身上有许多白色灰色椭圆斑,约3×7 cm。背鳍高,呈镰刀状,通常从背上伸出陡峭的角。鳍窄而略微尖,背鳍和腹部呈深蓝色和灰色。腹部褶皱40~70,到达脐或脐后。每侧上颌有285~350片鲸须板。鲸的须片大部分是暗灰色的,大约19 cm宽,大约40 cm长(没有须毛)。
粗须,硬毛,淡灰色或棕色。因为布氏鲸体型较小,一般以小型鱼类为主要捕食对象,北海涠洲岛海域发现的鲸鱼,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首次发现的近海大型鲸群,具有极高的生态研究价值。布氏鲸生活在涠洲岛附近海域,除了捕食之外,它们还承担着繁殖后代等“职责”。
春天时而看到布氏鲸雌性和小鲸相伴在东海的高知县海岸上,但这并不能证明它们在这里产仔。冬季是海洋地区种群繁殖、交配和产仔的高峰期。南非当地种群孕育时间大约为11个月,新生幼鲸约4米。仔鲸的哺乳时间大约为6个月,断乳时间约为7小时。西北部太平洋地区种群雄性在11~11.4米时达到成熟,雌性在11.6~11.8米时达到成熟。布氏鲸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域,在水温超过16.3摄氏度的热带和温带海域每年都能见到。
布氏鲸,最神秘的鲸鱼之一,它和蓝鲸比谁的体型更大?
其实,布氏鲸在鲸类当中体型并不算是大的,一般在十几米左右,而蓝鲸是鲸类中体型最大的,据有记载的最大的两头蓝鲸长度分别达到了33.6米和33.3米左右,光是舌头上就能够站50个人,心脏和小型汽车大小,就连刚生下来的蓝鲸幼崽都比一头成年的大象还重,目前来说还没有发现比蓝鲸更大的鲸类,所以,布氏鲸要比蓝鲸小上很多。
据研究,布氏鲸不会经常在水面活动,但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鲸鱼。布氏鲸背部是深灰色的,腹面黄白色,平均长度是12米,雌性比雄性长1尺,它的头顶有两个气孔,气孔与头部尖端之间有三个平行突起,鳍相比较小,背鳍突出,呈镰刀状,下颚顶部有两排鲸须板,布氏鲸的数量约有300个。
由于布氏鲸体型不是很大,所以一般以小型鱼类做为主要的捕食对象,北海涠洲岛海域所发现的鲸鱼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发现的首例近海岸分布的大型鲸类生活群体,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科研价值。布氏鲸在涠洲岛附近海域生活,除了摄食外,它们还肩负繁育后代等“责任”。
布氏鲸一般在水表层活动,据了解,在涠洲岛以及斜阳岛周围,海岸带开发活动很少,货运的游轮航行频次较少。长期有规律的出现和摄食。所以,这些条件都给布氏鲸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环境。布氏鲸的出现,说明北部湾海域整体生态环境和状态良好。
广西防城港海钓爱好者拍下布氏鲸捕食珍贵画面,布氏鲸是什么动物?
每一年都会有不少的旅客出海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更是有机会看到很多奇特景象,今年在广西的防城港就有一些钓鱼爱好者拍摄到了布氏鲸捕食的珍贵场景,那么布氏鲸究竟是什么呢?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布氏鲸别名热带鲸,身长3.4到4米,体重约900kg,布氏鲸分布在南北太平洋、南北大西洋,喜欢温暖的地带。布氏鲸是一种喜欢群居生活的动物,并且常在一些特定的区域进行繁衍,据统计,布氏鲸的现存数量约有9万只。布氏鲸是一种常常生活在深海里的动物,不常浮在水面,它具有一定的掠夺性,身体表面还常常长满了很多浮游生物,布氏鲸最喜欢的食物是南极虾,拍摄画面中布氏鲸正在捕食,它在捕食的时候嘴巴张开露出水面,嘴角呈90度。
布氏鲸曾经是涠洲岛的新地标,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新华网和人民日报都播放了关于布氏鲸的画面,涠洲岛的布氏鲸也是近些年来在中国近海发现的首例鲸类生活群体,目前布氏鲸也分为了远海生活和近岸生活两种。布氏鲸在2021年颁布的野生动物名录里更是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布氏鲸的出现也说明了当下我国对海洋环境治理十分有效,有调查显示,鲸鱼大规模出现聚集说明海洋生态环境良好,而鲸鱼进行捕食次数超过百次,时常伴有喷水行为,可以判断出它状态活跃是一头健康的布氏鲸,更有一些网友看完评论说:鲸鱼大概是大自然派来的信使,是在呼吁我们保护行动。但是也会有一些灰色产业链可能会对鲸鱼产生威胁,面对这些情形,也呼吁各界都要保护生态环境,给布氏鲸带来一美好的未来。